重要提示: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海通宏观思考第65期
· 概 要 ·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得 7 年前的 2016 年,本人写过一篇类似标题的文章(参考《“放水”难通胀,钱都去哪了?——通胀研究系列专题二》),当时主要分析欧美经济体,探讨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经济体持续宽松、但通胀却持续低迷的原因。过去几年,我国货币政策稳健偏宽松, M2 增速维持在高位,而通胀却始终处于低位,近期也引发了通胀还是通缩的讨论。本篇专题中,我们详细讨论中国的货币、信用和通胀的问题。
在海外主要经济体普遍面临较大通胀压力的情况下,我国的终端消费通胀水平已经连续三年处于低位水平。 最新公布的我国 4 月 CPI 同比已经降至 0.1% , PPI 同比已经降至 -3.6% 。 PPI 主要受到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和其它经济体 PPI 走势比较一致,所以 PPI 受到全球性的外部因素影响较大。 而CPI的变化更多是我国内部需求的集中体现,剔除食品和能源后,我国核心CPI同比只有0.7%,已经连续三年没有突破过1.5%,增速明显降了一个台阶。而在疫情之前的绝大部分时间,核心CPI同比都在1.5%以上。 而与通胀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融数据,最新公布的 4 月 M2 同比增速高达 12.4% ,增速虽然有所下行,但依然处于比较高的位置。 为何这么高的“货币”增速,通胀却没起来?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货币”的基本概念。 一般来说,统计货币的存量是使用 M2 指标,但 M2 其实只是货币的一部分而已,它主要包含的是存款。 事实上,“货币”的范围是很广的,其实任何商品都具有货币属性,都可以用来做货币使用,我们在之前的专题中有过详细的讨论。例如,在物物交换的时代,人们用自己生产的商品去交易其他人生产的商品,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现金或存款出现,同样实现了市场交易、价值的交换,这种相互交易的商品都可以理解为是“货币”。通俗的说,居民将钱放在银行存款,与放在理财、基金、资管产品等,本质是类似的,它们对于居民来说都是货币,而 M2 则主要统计的是银行存款。 所以从货币的本质出发,现金、存款、货币及公募基金、理财、资管产品、黄金、白银,甚至其它一般商品都可以是货币。而这些“货币”之间的区别,仅仅是流动性(变现能力)的大小不同而已。 例如在 M2 体系的统计中, M0 是流通中的现金,属于流动性最好的货币形式; M1 是 M0 加上活期存款,活期存款的流动性比现金要差一些,但依然还不错; M2 是 M1 加上定期存款,定期存款的流动性比活期存款要差一些。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 M2 的统计边界,比如加上实体部门持有的理财、货币及公募基金、资管产品等等,那样可以更加全面的统计出货币量的变化。 所以 M2 只是一部分的货币储藏方式,而居民和企业还有很多其它渠道储藏货币。 而过去几年里,其它货币储藏渠道的投资收益在不断降低、风险在逐渐增大,居民和企业减少了其它渠道储藏货币的量。例如, 2018 年之后,银行理财规模告别了高增长,甚至一度出现了负增长;信托、券商和基金资管产品规模也陆续出现负增长。 而同样是从 2018 年开始,居民存款开始了高增长,这说明实体部门的货币储藏渠道逐步向银行存款倾斜。 所以在 2018 年之前,实体创造的货币可能会选择购买银行理财、信托产品、资管产品等,但在 2018 年之后,实体创造的货币更多转回了购买银行存款,这种结构性变化推升了纳入 M2 统计的货币量的增速。 所以尽管 M2 增速很高,但实际的货币创造速度没有那么高。 “钱”也没那么少:流通速度在下降
既然 M2 对货币的统计存在范围不全面的问题,我们可以更多依赖社融的数据来观察货币的创造速度。 因为从理论上来说,“货币”和“信用”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例如,一个居民从银行借 1 万元钱,其存款账户也会同时增加 1 万元。在这个过程中,实体部门的融资规模扩张了 1 万元,同时实体部门的货币量也增加 1 万元。该居民可以将 2000 元放在银行存款,将 8000 元支付给另一个居民来购买东西,而另一个居民可能拿这 8000 元去购买银行理财。这个时候如果统计 M2 的话,只有 2000 元,因为 8000 元的理财产品并不统计入 M2 。而如果用社融来描述货币的创造就会客观很多,因为不管这些资金以什么形式流转和存在,整个社会的信用都是增加了 1 万元。 最新公布的 4 月社融的同比增速为 10% ,相比 M2 的增速低了 2 个百分点以上。 不过和我国 5% 左右的实际经济增速相比,社融反映的我国货币创造速度其实也不低,那为何没有通胀呢?这就牵涉到另一个宏观问题, 从简单的数量方程式( MV=PQ )出发,要看有没有通胀,不仅要看货币的存量,还有看这些存量货币在经济体中每年流通多少次,即货币的流通速度。 我们不妨先来看个例子。 在2020年疫情到来的时候,美国政府部门大幅度加杠杆,明显推升了美国的M2增速,M2同比最高一度达到25%,即整个经济的货币量扩张了四分之一。截至今年3月,美国M2同比增速已经降到了负增长,而美国的通胀却依然在高位。整个过程可以理解为,政府部门主导货币创造,货币存量大幅增加,而随着疫情影响减弱,货币流通速度也逐步加快,大规模的存量货币在经济中加快流转,推升通胀水平。 这一点从居民的储蓄率情况也能看得出来,在疫情期间,美国居民接受政府大量补贴后,并没有全部花出去,储蓄率大幅攀升;而疫情影响逐步减弱后,居民信心和预期改善,将超额储蓄花出去,推升货币流通速度,当前美国居民储蓄率大幅低于疫情之前的趋势线。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货币创造速度和经济增速比也不低,但货币流通速度是偏低的。 在疫情之前,我国社融衡量的货币流通速度在 0.4 次 / 年以上,而疫情出现后,货币流通速度明显降低,根据一季度最新数据测算,当前只有 0.35 次 / 年。这就意味着,仍有不少货币被创造出来,但货币没有在经济体中加快流转起来,说明实体部门“花钱”的意愿仍在低位。 “花钱”的意愿偏低,从居民收支数据就能观察出来。 从一季度统计局居民收支调查数据看,我国居民储蓄率仍然达到38%,而疫情之前是在35%以内,反映了支出意愿偏弱。 从信用扩张的结构也能够看出来,因为一个部门“花钱”意愿高,信贷扩张也会较快。 从居民部门来看,4月份居民贷款再度出现负增长,这是非疫情、非春节月份第二次出现这种情况,上一次是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过去12个月的居民贷款增量只有5.1万亿,而之前最高的时候曾达到9万亿以上,当前这一增长速度已经回到了2016年时候的水平,考虑到房价物价上涨的因素,居民加杠杆的意愿是比较弱的。 从企业部门的信用扩张情况来看,也有改善的空间。 尽管我们无法看到信贷投放的结构,但可以用债券净发行情况做个参考。疫情期间,国企等公共部门债券净发行是明显扩张的,而非公共部门的企业债券净发行处于低位。 再考虑到政府信用扩张也较快,我国公共部门是信用和货币创造的重要支撑力量,支撑存量货币增速维持在一定高位,而非公共部门创造的货币量处于低位,也反映了货币流通速度没有快速回升。 如何提振需求?降息 + 改善预期
要想改变通胀偏低的状况,我们依然可以从货币数量方程出发,一方面是稳住货币的存量,稳定实体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是提振实体信心和预期,改善货币流通速度。 从第一个方面来看,私人部门的融资需求还偏弱,需要进一步降低实体融资成本。 当资产端的回报率在下降的情况下,需要降低负债端的融资成本来对冲。过去几年,政策上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上发力较多。目前看,居民部门的融资成本仍然偏高。我们在之前的专题中已经分析过,虽然居民增量房贷利率已经大幅下行,但存量房贷利率仍然处于高位。根据我们的估算,当前存量房贷利率的平均值仍然在 4%-5% , 2021 年投放的房贷利率水平更高,当前甚至仍在 5% 以上,而这些还仅仅是平均值,考虑到个体情况,也有部分居民偿还的房贷利率水平在 6% 以上。 而对于居民部门的资产端来说,房产价格面临调整压力,各类金融资产的回报率也处于低位,所以这就相当于居民部门借着 4-5% 成本的资金,投资的回报率确实是偏低的。要改善居民的资产负债表状况,需要对居民负债端成本进行降息,否则居民净融资需求或依然偏弱。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要提升货币流通速度,需要提振实体的信心和预期 。 居民和企业对于未来的信心强、预期好,才会敢消费、敢投资,支出增加了,对于整个经济体系来说,货币流转速度才能加快,经济需求才能好起来。提振信心和预期,是个系统性的工程。 -----------------
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冲突一年多:乌克兰经济如何?(海通宏观 李俊、梁中华)
分化的通胀,分化的复苏(海通宏观 应镓娴、贺媛、梁中华)
“五一”消费:哪些亮点?(海通宏观 侯欢、梁中华)
国企改革重点:有何变化?——国企研究系列一(海通宏观 侯欢、梁中华)
经济到底怎么样?(海通宏观 梁中华)
印尼经济:投资的机会在哪里?——新兴经济研究系列之四(海通宏观 李俊、王宇晴、梁中华)
房地产现状如何?(海通宏观 侯欢、梁中华)
出口的结构:还有哪些亮点?(海通宏观 应镓娴、梁中华) 经济复苏如何?海外风险多大?——2023年二季度宏观展望(海通宏观研究团队)
后地产时代:存钱,还是买股票?——居民财富“迁徙”研究三(海通宏观 应镓娴、梁中华) 翻开财政账本:今年怎么看?(海通宏观 侯欢、梁中华)
风险消除了吗?——对海外中小银行风险的定量测算(海通宏观 李俊、王宇晴、梁中华) 海外经验:消化地产泡沫,需要多少年?——长周期房地产研究系列一(海通宏观 李林芷、梁中华)
美元再起:原因?走向?影响?(海通宏观 李俊、梁中华)
印尼经济:消费和大宗如何驱动?——新兴经济研究系列之三(海通宏观 李俊、王宇晴、梁中华)
扩大内需:哪些具体政策?(海通宏观 侯欢、梁中华)
俄罗斯经济:现状如何?(海通宏观 李俊、梁中华)
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重构”:利率的倒挂——居民财富“迁徙”研究二(海通宏观 梁中华)
中国的核心通胀:压力多少?——2023年通胀研究系列一(海通宏观 应镓娴、梁中华)
消费的“疤痕”:修复多少?——2023年消费研究系列二(海通总量 李林芷、梁中华)
兔年春节:错峰“返乡”,集中“返城”(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扩消费: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2023年消费研究系列一(海通总量 荀玉根、梁中华、侯欢)
中国居民的“超额储蓄”测算:到底有多少?——居民财富“迁徙”研究一(海通宏观 梁中华)
通胀和利率:选哪个?——2023为何要关注日本央行?(海通宏观 李俊、王宇晴、梁中华)
2023:货币与通胀,能否“和解”?(海通宏观梁中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 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官方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