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作者:曹将
编辑:泽涛
01
多年前跟团旅游时,认识一个姑娘,她做销售。
在聊到为什么出来旅游时,大家普遍反馈工作太累,需要出来放松一下。
在轮到她分享时,她说自己每天都是 12 点后到公司,然后就花三四个小时处理工作。
这简直就是凡尔赛啊。
我问,那怎么保证业绩。
她说,之前积累了很多客户资源,也形成了稳定的信任关系,所以一切水到渠成。
——这就理解了,前期栽树,后期乘凉。
02
朋友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
刚好一位师兄就在这家公司,闲聊时,师兄说,我那朋友得到了重用。
为什么这么说?
答案是,朋友被领导称赞为「公司要大力培养的高潜人才」。
我就好奇了,他到底做了什么。
汇总了信息,大概就是:工作有成果,又很拼,刚去的每天都加班到 22 点后。
「你想啊,一个又能出活,态度又好的人,谁不爱?」
——动力和能力都强,那确实无敌。
03
另一个朋友在刚工作时,每天真实工作时间就一两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摸鱼。
我问,怎么做到的。
他的答案是,工作主要是处理一些表格。
其他人基本上就按照前人给的老方法;他就不同了,写点代码,快速完工,而且出错率更低。
——这厉害了,有专业基础,还会编程,碾压式优势。
04
后来他辞职了,说是浪费时间。
他用积蓄买了一辆电动车,发现打开了新世界。
他当时正在纠结创业的问题,当问题和当下结合起来,他悟了:
要创业,依附于大市场的业务肯定更好。那国内有哪些业务市场大呢?
房地产,这个难。
汽车,刚好自己有兴趣!
那时候充电桩还不多,大家找起来也麻烦。于是他先是做了寻找充电桩的小程序,积累了用户,后来则做了一系列周边服务。
现在也有了规模和行业影响力。
——这更厉害,了解了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就顺着目标来展开。
05
之所以想起这四个片段,是因为一直有个疑惑:到底「努力」这个词,它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第四个片段告诉我,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他选择在新能源车正兴起的时候,切入这个巨大的市场,同样的努力得到更大的回报。
第二个片段告诉我,努力是能力的放大器。一个人能力强,让领导放心;一个人很努力,让领导舒心。能力提供实用价值,努力提供情绪价值。
第一个片段和第三个片段告诉我,如果有碾压他人的能力,努力是加分项,但可以不是必选项。因为,护城河已经建立,就没必要戴上面具。
但是说起来轻松。
一个人能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很难。
一个人能修建护城河,很难。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去用加班换取认可。
毕竟,这是可控的。
06
本文的初稿,其实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
文章躺了一周,一直没排版,因为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后来我想通了:少了「护城河」到底是什么。
我无法给出决定性的答案,但想分享一些观点:
有的人说护城河是通用能力,也就是不依赖公司和岗位存在的能力,比如审美、编程、沟通、谈判。
有的人说护城河是极致专业力,也就是专业领域任何问题摆在你面前,都能得到答案。
有的人说护城河是「1+1」,在A和B两个领域都排在公司内的前列,于是两者交叉后就是第一,比如最懂编程的运营人员。
还有的人说护城河是人脉,只要他人有需求,你都能找到合适的人满足这个需求。
——你有没有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深耕。
都不是学一个「如何取标题」「如何快速生成文案」就能实现的?
就如同那位做销售的朋友,她前期花了大量时间去积累人脉;就如同那位会编程的朋友,在大学期间就去钻研。
护城河终究是日积月累挖凿出来的。
嗯,好简单的道理,好困难去践行。
——职场就是这样。
这是曹将公众号第「 1157 」篇原创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