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BMW卓越城市讲堂|费晓静:让可持续领域商业创新不那么难

澎湃新闻     2023-06-21 20:50:49

费晓静是ImpactHubShanghai的联合创始人。本世纪初,她刚进入大学时,就读的环境科学还是冷门专业。当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主流议题。这段时间里,费晓静深耕可持续发展和商业创新,在国内外的咨询公司、公益组织与社会企业,积累下更多的眼界、技能和经验。而在这些丰富的实践和行动中,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与问题意识一直伴随着她。


【资料图】

费晓静分享了如何支持可持续领域的创新创业者与产业方合作。她的期待是,让可持续的商业创新,变得更不难一点。

2022年,因为机构搬入新址,费晓静组织了一次创意空间工作坊。ImpactHubShanghai是2015年开始筹备的。我最初关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议题,是因为大学读的专业是环境科学,2006年毕业后就在环境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工作。最开始的工作是做气候变化政策谈判的跟进,后来转为做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再后来我去了瑞典读书,专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管理,关注企业如何应对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之后,我进入可持续发展咨询行业。这个过程中,我看到有很多企业,在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应对转型中的挑战,于是更加意识到,对环境问题而言,创新这个方向非常有意义,是特别重要的。

当关注到ImpactHub这个国际平台时,我也很希望能在中国践行这样的理念,在商业创新方面去推动可持续发展。当然,想法也比较简单。因为之前在国际机构、本土NGO都工作过,所以我当时认为,环境问题根本上是由一系列的生产生活方式所造成,而这些生产生活方式是通过企业塑造的。那么,要解决环境问题,光靠人的意识提升、观念改变,是不够的。站在企业这一端,才能根本上有所改变。

我们的机构本质上是培育更多的创新,去应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这些年的工作推进中,我们意识到,让更多商业主体达成合作是复杂的工作。比如,很多可持续发展议题,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但创新的解决方案,从产生到规模化,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成本,是由需要面对挑战的方案需求方承担,还是创新方案的提供者承担,又或是由相关政府部门承担,答案往往是非常多元化的。实际上,在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之中,也涉及这个商业化的问题。相关系统中的企业,是不是愿意去承担一定的风险,也是决定性的因素。

另外,还存在信息对称性的问题。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与需要解决方案的企业,能否形成合作,首先需要面对比较系统和复杂的专业问题。这些信息对称之后,还有双方团队成员能否合作、怎样合作的问题。到了最后,仍然是成本收益如何承担的问题。只要有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合作就无法进行下去。

总体而言,我们面对的问题会比较多元。因为,解决方案的匹配度、彼此合作的方式、成本分担的情况,不同行业中的不同项目在不同阶段都会不一样。我们的角色,就是在这个很长的匹配过程中,在各方遇到困难的时候,去帮助大家克服卡点,把工作往下推进。

当然,合作也有非常多的模式。比如,我们正在做一个低碳领域的产业创新对接的平台,一些产业方给出需求,招募创新企业提供方案。其中,有一家做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的创新企业,产业方对这家创新企业的生产线、技术路径等能够接受,但产品在技术参数上,有一些达不到产业方要求的地方。在这种局面下,可能需要等到创新企业技术成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战略性的合作。但我们看到,双方达成了另一种合作。这家产业方的大企业,去帮助创新企业的产品打开了销售通道。大企业的销售代销小企业的产品。这也是一种陪伴成长的过程。未来可能双方还会有更深度的合作。这也是一种合作模式的探索,未必都是一或二的答案。这种探索本身也让我们自己感到很鼓舞。

其实,上述种种不匹配,都是正常的情况。这本来就是创新的常态。科研机构里的创新成果,要落到实际应用过程中,会有很长的路径。对创新来说,失败是一个常态。不断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才能为成功做准备。我们的工作,是让其中成功的几率稍微大一些。

那么,这些具体的工作,究竟是否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关于气候变化或环境问题,不是一件马上可以解决的事情。环境是非常系统的问题。如果参与一个社会议题,比如帮助残障人士、支持教育公平,参与者会马上能看到是谁在受益。但面对环境问题时,逻辑并非如此。它往往需要经历长期和系统的改变。比如,河流污染的治理,需要在十年的尺度下才能去衡量。无论是学环境科学的人,还是在做环境这个领域的人,对此还是不能有太乐观的期待,但是,一定需要积极行动。因为要知道,每做一点事情,都是有利于这个系统的。

而站在行动的角度来看,无论气候变化,还是循环经济,具体的实践者都要对议题有深入了解。在推动问题改善方面,我们需要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可以发挥什么作用。这也是我们机构一直提倡的,如果企业的愿景之中,包含着要解决对应环境问题,那么,就一定要对自己的这部分影响力进行评估和管理。也希望创业者去关注这方面的工作。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进行对接。

另外,公益和商业同样不可分割。面对环境问题,需要跨界的力量。比如意识倡导,需要公益机构去做。而回收规模化,就需要商业力量去解决。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脱离这两种力量。当然,其中也离不开政府的力量。大家一起去合作。比如,垃圾分类减量,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在产业方面,政府的政策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双碳目标的压力,可持续发展所面对的挑战会更大。另一方面,国家推动创新的体系相对完善,也投入了非常多的资金。在落实过程中,各方面也可以去协助推动。我们可以支持政策更好地落地。

作为行动者的个体,肯定是最重要的。但一个人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我们需要让人持续去做,并且看到合作的可能性。我认为,这关乎环境议题的系统性。因为,不同方面会涉及不同的人,而这些不同方面的议题又相互联系。也就是说,需要让人看到,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因此要通过很多不同的活动和教育,能让不同行业的人去进行更多交流。

当下,关于气候变化的问题,现实形势确实非常严峻。即使知道有可能没办法解决和挽回,但每一步行动都有意义和价值。对气候变化议题来说,每一步减缓的行动,也是给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提供了更多时间。实际上,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就像两三个月前,AIGC是难以想象的。很多新闻报道里提到的可控核聚变,未来也有可能成为现实。也就是说,以后有可能产生现在还无法想象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期待是,让可持续的商业创新,变得更不难一点。我们希望为此创造更好的环境和平台。哪怕可能成功的案例非常少,成功的时间周期也会非常长,但每一个成功的案例,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这就是鼓励我们继续做下去的原因。我们希望陪伴行动者,让大家走得更快一点。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X 关闭

大众工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14643号-14邮箱: 905 14 41 07@qq.com